寫這篇文章的起心動念,是想分享自己四年前的際遇, 也就是浮誇的標題「文組應屆畢到日本求職,拿到年薪 600 萬日幣」。

這系列會有三篇文章,

這一篇文章會講述我整體赴日的背景, 好讓大家不會沒頭沒尾得只看結果而不看到脈絡。

第二篇會講述我如何從零開始,在日本拿到三個 offer 。 第三篇會是從四年後的現在,回顧四年前的際遇,自我的反思。

你還記得你剛畢業、面臨找工作的時候,在想些什麼嗎? 如果你已經工作三五年,甚至十年以上, 你覺得一路的職涯上,什麼樣的關鍵點影響你最多?

我是一個工作四年左右的網路業工作者, 在剛畢業的時候,我心中想的是「焦慮」;

焦慮的原因是,第一步很重要, 踏對第一步是好的職涯的起點,而起點會影響後續的發展。

但是什麼叫做「」、什麼叫做「」?

沒有時間的驗證,很難回答什麼是對與錯; 過了四年,在一邊烤肉一邊思考人生的同時, 我決定把影響我職涯最重要的一段時間,用文章的方式記錄下來, 思考自己的第一步到底哪些「」、哪些「」, 也把經驗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那,還需要計畫嗎?

對於一個大學快要畢業的學生,找工作是一個困難的議題,

困難的點在於,你不知道怎麼做才不會錯。

「欸,我們兩週後要去日本的就業博覽會,你要不要一起去?」

在大學快畢業的時候,突然受到一個朋友的邀約,

由於該朋友是人才媒合相關業者,一方面想從朋友身上「學兩招求職技巧」,

另一方面,也想帶著「觀光」的心態,去看看鄰居國家日本的就業市場是怎麼一回事,

順便替自己緊接著的台灣就職做準備。

時間很巧得約在大四最後一科期末考完的隔天,但沒想到的是,

當我考完考試、開始準備隔天飛往日本的行李的時候,

收到朋友的訊息:

「欸欸,我決定不去了。」

事情就是這麼突然,

事業有成的人個性就是這麼樸實無華。

但對窮學生我來說,機票都買了,不可能不去;

而都去一趟日本了,總不能空手而回,那我能做些什麼呢?

1. 純觀光

一個人三天的觀光行程似乎有點無聊

2. 取消行程

不,我很窮,不想浪費這張機票

3. 維持原案,去就業博覽會

如果要去就業博覽會,

那,就拿個 offer 回台灣吧!

於是在「考完期末考的當天晚上」,

我突然做了一個決定,叫做去日本找工作。

(很瘋狂我知道,但計劃真的趕不上變化)

動機很重要,但動機的起點會是什麼?

我參加的就業博覽會叫做 CareerForum.NET ,簡稱 CFN。

在開始介紹 CFN 之前,我先來名詞解釋一下, 嚴格來說,作為一個「赴日工作分享者」, 把 career fair 稱為「就業博覽會」是非常不專業的, 日本的用字叫做「就職活動」,簡稱「就活」。

CFN 是日本國內對海歸人才最大的就活, 也就是說,這場就活的期望,就是招募到「外文能力極強」的員工。 以 2019 年來說,大約有 250+ 廠商參加, 大家所熟悉的日商例如 野村證券、HITACHI、SONY、三菱、SoftBank 等, 或是外商 Amazon、Apple、P&G、IBM、Goldman Sachs 也包含在內。

還記得我前面所說,原本是帶著「觀光」的心態到日本的嗎? 也就是在搭飛機的前 24 小時,我是沒有所謂的「履歷表」這玩意兒的, 再加上當時認識的公司並不多,經過 Amazon 的時候只覺得是個賣書的、 Tesla 就是那個發明交流電的傢伙,當時的我心中,想的都是傳統一線企業。

什麼都沒準備的傢伙,逛了兩圈還真逛不出個所以然來, 因此厚著臉皮跟幾間看起來不錯的公司聊一聊,有的會當場直接面試, 有的則是會先收履歷,之後才會約面試。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NTT Data 這間公司, 因為在我走出攤位 15 秒左右,就收到 HR 的拒絕信, 回頭一看,人資姊姊正在認真地使用電腦呢。 (心裡吶喊,可以等我走遠再發給我嗎? 小的很玻璃心 QQ)

不能隨波逐流,那很積極得隨波逐流可以嗎?

在結束 CFN 求職的鬧劇之後,回到台灣繼續面對「找工作」, 找工作這件事情最痛苦的事情,就又回到文章起頭提到的痛點:

「我想要選一條對的道路,但到底什麼是對的呢?」

這件事情其實一直困擾著當時的我,舉例來說,我思考的有:

業務好像是公司存在必要的條件(畢竟公司要獲利), 且很多成功人士都是業務出身,我是不是第一份工作要做業務?

而商學院會跟你說,經營企業最重要的就是策略, 而提供企業策略建議的顧問,可以居高臨下看整間公司的營運, 是不是我只要做過顧問,就能夠更鬆地面對其他的工作呢?

就在某一次我一邊思考到底第一份工作要從什麼開始的時候,

我的求職旅程再度受到了東北方洋流的襲擊, 手機響了,是一通來自於日本的電話:

「你好,我們想邀請你參加我們的第二階段面試…」

晴天霹靂, 我完全沒有想過在一陣胡搞瞎搞以後, 居然就這麼拿到了二面,

「要不要繼續面試?」

如同標題,我並不是一般隨波逐流的求職者, 我是一個積極得隨波逐流的求職者,

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那,機會來了,我抓住總行吧?

決定出發後, 身為一個台灣人,最在乎的就是 CP 值, 再加上留有 100% 客家人血統的屏東囡仔, 「摸蛤仔兼洗褲」對我來說是做事情的重要方針之一。

居然都要回到日本了,那,我何不順便認真在日本找工作呢? 於是我就決定,要走「日本人」的求職路線,把自己當作「日本應屆畢業生」。買完機票、做好長期抗戰心理準備後,帶著一卡皮箱,就到了日本當地找工作。

沒有人喜歡被限制,但你有去注意你是否被限制嗎?

有一句段子叫做「貧窮限制我的想像」, 而在求職的世界裡,狹小的求職市場也會限制人的想像。

當我認真打算去日本求職時,我發現,在台灣大家最想去的公司,基本上就是所謂的一線外商,以文組小弟來說,當時想的公司可能就是 P&G、麥肯錫、BCG、外商銀行等等。

但在了解日本以後,發現日本人的求職世界中,跟一線外商並列(甚至超越)的機會,叫做「大商社的綜合職」。(類似儲備幹部)

以日劇「東京女子圖鑑」裡面愛聯誼的妹子來說,聯誼時女生會把男生的職業分級,大商社的綜合職的地位,是可以跟醫生、機師、律師相提並論的。

而公司對於「綜合職員工」所投入的教育成本,據說會是該員工薪資的兩倍以上。

以三井商社的綜合職來說,前兩年會已輪調的方式替員工找到合適的部門,接著會以五年的時間將這名員工培訓為該部門的專業人才,在滿七年以後,就會被外派到外國分公司擔任主管階級,並且在滿七年之後,回到日本做主管。

而在日本,除了大商社綜合職、台灣常見的一流外商之外,還有許多台灣幾乎不開缺的頂尖公司,例如:高盛、Amazon、麥肯錫、BCG、Bain、Twitter 等,這些企業每年都在日本大舉徵才,而在台灣,不是沒有分公司、就是每年招募不到 3 個人。

總之,當我資訊越查越多,我越發現,這個世界機會實在是太多了,而我卻將自己限制在一個小圈圈內。

以上是「為何我會踏上赴日求職」的際遇,

而眼尖的你,或許會發現, 每一段的小標,結尾都是一個問號。

這些問號來自於我內心的思辨, 有些問號很難找出說服自己的答案,例如:

動機很重要,但動機的起點會是什麼?」以及 「不能隨波逐流,那很積極得隨波逐流可以嗎?

這兩段講的是「我去日本找工作」的起點與過程,現在別人跟我討論「如何去日本工作」的時候,我總是會說「動機很重要」。

但以當時的我來說,我動機的起點是什麼?

我動機的起點聽起來愚蠢至極,其實就是一連串的機緣,讓我到了日本投履歷,而拿到了二面之後,我想要好好把握這些機會,因此飛到了日本展開兩個月的求職旅程。

以結果來看是好的,因為我拿到了在台灣我不可能拿到的薪資,當時的年薪,換算回物價大約是 110–130 萬台幣左右(看消費習慣)。

但當時的我,其實也就是一個「超積極隨波逐流求職者」,哪裡看起來機會很棒,我就去試試看,我根本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

沒有人喜歡被限制,但你有去注意你是否被限制嗎? 是我很常提醒自己的話之一。

如果你今天把一個人綁住,他會很明顯意識到自己失去了自由,並且想要把自由要回來 — — 因為他認為自由是他應得的。

但,生活中有多少時候,你真的有獲得你應得的東西呢?

舉例來說,以我學日文圈子的朋友中,鼓起勇氣去日本做「非打工度假工作」的朋友,大部分都過得還不錯,三年之後年薪都有 450 萬日幣以上,甚至 700 萬日幣也不會覺得是一個不可能的數字。

回到我自己身上,如果條件跟我類似的人做得到, 為什麼我會做不到呢?把我限制住的因子到底是什麼?

我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思考過哪些因子限制住自己了嗎?

這或許是個一輩子都要面對的議題。

這一篇文章講的是「踏上日本求職」的起點,

講述了我整體赴日的背景,好讓大家不會沒頭沒尾得只看結果,而能看到脈絡。

下一篇文章講的,是為期兩個月的「求職地獄」,

會講述我如何從零開始,在日本拿到三個 offer ,包含年薪 600 萬的機會,以及總結出「台灣新鮮人最有效率的日本求職方針」。

東京工程師圖鑑誠摯邀請您進行一對一線上諮詢面談!
工程師顧問會為您赴日工作解決疑難雜症,並且提供建議協助您專業的日本職涯規劃及日本工程師工作介紹
誠摯歡迎您 勇敢跨出赴日第一步!

STEP1.加入官方Line 請點選這邊
STEP2.填寫表單:請點選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