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能力到底重不重要?」
如果今天是在網路上問「要學什麼語言才好」的萬年月經問題,那我心目中最中肯的答案一定是——英文。因為要更進一步學習、溝通大部分都還是得靠你在英文上的輸入跟輸出。技術是硬實力沒錯,以技術為本位也沒有問題,但語言能力就是能把技術力展現多少的擴大機,假如不是萬中選一的奇才,那語言能力至少要做到能輸出八成或更多。(沒錯⋯⋯如果你很會嘴砲的話也是有機會能夠拿到比你實力多更多的工作,不過那就不是今天要討論的主題了)
這個道理在台灣、或是其他英語系國家可能都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如果是在日本呢?你有想過為了能在這舞台發光發熱,要花多少時間在學日文上嗎?或者說,是不是只要學好日文就能夠放棄英文了呢?
首先先破除「日本人英文很差」的迷思。基本上受過教育的工程師,讀寫大抵都跟從小學到大的台灣人差不多,而 elite 當然就不用說了⋯⋯如果你身邊充滿著完全不懂英文的日本人,那只有兩個可能,第一個就是他們就是不爽講英文,第二個你聽了會難過,不好說。
不過口說和聽力就跟台灣人有點類似了,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這個影片:
如何用「回音法」學好英文口說 | 史嘉琳 Karen Chung | TEDxNTUST
差別就是我們比較不會因為害臊就不講出來,很多日本人會因為太擔心自己的發音、文法不正確所以就繼續用日文跟你交談或者乾脆逃走(乾再進一步換位思考想想,在台灣參與社群的聚會時大家是使用英文還是中文?假設你有跟外國人溝通的經驗,你就會知道如果他懂了基礎的中文再搭配英文補充溝通速度會快上多少。所以我的答案自然是「在日本工作的話,學習日文很重要」,因為有辦法使用英語溝通無礙在這裡並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甚至對很多台灣人來說也不是)而如果你能使用日文為輔、英文為主的話,也很快能感受能表達的事情比以前更多,同時也能很快察覺到在工作上效率的差異;軟體開發工作畢竟不是一件低頭敲鍵盤猛幹就把事情做完的事情,懂得溝通和利用手邊的資源都會讓你輕鬆很多。
可是,你畢竟是個軟體工程師,如果把時間全拿去學日文,那技術怎麼辦?這是很多跟我一樣,在來日本前完全不會日文的工程師會擔心的事情,現在想要跟大家分享這個「資源分配」的問題該怎麼解決。
笑傲江湖裡面華山派有劍宗跟氣宗,劍宗崇尚的是招式優先於內功,氣宗則反之,學語言這種事情也有分內功外功,深厚的基礎固然重要,但在短期內要夠有效率的話,有些方法、招式還是很值得參考。
正規的學習路徑
首先先來介紹一下一般人會選擇的路徑:按部就班的考 JLPT,從基礎把文法單字學好再一直考上去,這樣做的原因是要給「學好日文」這件事情劃定一個明確的範圍並且讓它容易被驗證。
題外話是個人覺得可以直接從 N3 或 N2 開始考就好了,半年左右差不多就可以 N3,基礎的日文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
為了考試,很多人都會去搜尋一下大家準備考試的心得,然後推估自己要花多少時間跟努力,可惜的是這種參考忽略了一件事情:「動機」。
這些分享經驗的人,大部分都是本來就有在關注日本文化,或是喜歡動漫、日劇、追星族⋯⋯等等,人家是在娛樂中就不知不覺地學習,而如果是像我這種喜歡看美劇、技術文的無聊宅宅,這些心得文對我來說完全不實用,因為我知道我缺乏了跟他們一樣的動機,還有那些不知不覺中的努力;千萬不要忽略了「動機」的差異而想要輕易地複製別人的計畫。
所以我的建議是直接去看一下 JLPT 官網上的 can-do 自我評量表,確定一下自己想要達到什麼範圍,而不是一堆人說「一年半 N1」、「一年 N2」就開始試著去挑戰,去看了一下就發現,如果是以溝通為目標,大多數人想要達到的目標更有可能是落在聽起來沒有那麼虛榮的 N3 上。這時候就可以把文法單字的範圍畫出來,如此一來就能反推出自己還需要補齊哪些東西,接著當然就能開始按部就班的學習了。劃定範圍跟學習的步驟,剩下的就是實作而已,
如果你是稍微有工作經驗一點的工程師,就會知道在分析完問題、釐清有哪些步驟以後會比起什麼都不知道就直接開始來得有安心感。
雖然我不是很相信證書考試這一套,但 JLPT 在 N2 前真的是蠻生活化,尤其是你在這邊邊生活邊學習會更有感覺。
正如我一開始所說,JLPT 是一般人的途徑,你可不是一般人,你並不是需要能夠精通所有的會話情形,技術,是一個很特別的領域,用的字當然也有區別,JLPT 或是一般的日文教學裡,會盡可能的想教會你所有情況的對話,但其實你不需要這麼多,你只需要知道要當一個好工程師會有哪些會話就夠了。
一些有趣的例子
一直講心得也有點無聊,所以在結論之前來分享一些在日本軟體工作上覺得很實用或是很有趣的單字。有些是在 JLPT 會學到,有些則不會,甚至丟 google 翻譯也是不知道到底在講什麼,特別是一些神奇的縮寫,連日本人都不知道該怎麼跟你說明為什麼,因為這些對他們來說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就像「立馬」這個詞,你很難跟人解釋為什麼是「立刻、馬上」的縮寫,明明就是兩個分開的詞是在縮屁縮你可以試試看只看漢字的話有沒有辦法猜出他們是什麼意思。
見積もり:estimation
- 解釋:這個蠻基本的,不過也有人會直接寫「見積」,發音都一樣,訣竅就是記得這個漢字的樣子就行啦
- 補充:估時間算是一種必要之惡,在日本當然也不例外啦!
担当者:負責人
- 解釋:就……負責人。
- 使用情境:其實如果你初來乍到的話,日本人通常不會把某個專案或功能的「担当者」交給你,不然你應該會覺得相當牙敗。
拡張子:extension
- 解釋:*.pdf, *.txt, 中文應該叫做……副檔名。
- 補充:如果從英文看的話,其實就大概能理解為什麼要叫做「拡張子」,很多日本人還問說為什麼你們要取「副檔名」這麼奇怪的名字。
依存
- 解釋:dependence
- 補充:雖然知道是在講軟體的相依性,但看了會有種莫名心暖暖的感覺。
保守性
- 解釋:maintainability,可維護性
- 補充:第一次看到的時候是在日本人說要採用很不保守的新技術時說會提高「保守性」,腦袋裡有「欸?」一下XD
仕様書
- 解釋:Spec
雛形
- 解釋:Template, Scaffold
- 補充:這裡的 template 指的不是 html, xml 那種 template,比較像是有一個小「雛形」,改一改就可以直接拿去用的那種
端末
- 解釋:Terminal
基本ソフト
- 解釋:Operating System 作業系統
- 補充:這個雖然仔細想一想是蠻合理的,但真的是完全想不到而且日文老師也不會教啊!
MTG
- 解釋:meeting
- 補充:日式簡寫,有前後文的話就可以判斷,不過這個音節縮的方式是片假名的發音。(Mi-Tin-Gu!)
なる早
- 解釋:ASAP
- 補充:「なるべく早く」的日式簡寫,是兩個很簡單的單字,但你直接看完就是不會懂。
トルツメ
- 解釋:trim the document 去除文件中不需要的部分、空白
- 補充:這個如果直接靠 google 翻譯的話會出現奇怪的東西,但開會討論 spec 或會議紀錄時都很常會提到這個單字。
如果你日文能力很深厚,可能遲早都會知道這些東西;不過如果你一開始就了解這些特定常用的單字,理解和表達能力都會提升非常多,這就是接下來要提到的方法。
建立 Context
會開始使用這個方法,是因為在開始工作之後, 會紀錄一下同事開會、工作上用到的句子, 一兩個月之後會發現大部分溝通的用語重複性質相當高, 熟練這些句子之後,我開始發現我能理解會話內容,而要表達自己當然也變得相對簡單。 會有這樣的轉變是因為我想辦法建立了一個自己熟悉的 context, 也許你在熟悉所有文法、敬語前都會是一個日文的新手, 甚至考完 N1 之後能流暢進行對話的人也不多; 但如果在你熟悉的「context」底下,會很意外的發現溝通的效率大大上漲了。在上面列出的單字只是參考用,實際上每個公司都會不太一樣,畢竟大家習慣用語就不同嘛!而且建立 context 的訣竅就是小而精,先求夠用就好。
結論
先用最有效率的方式把展現你技術力的輸出提高,再來慢慢求打好語言的基礎;因為你使用的不是路邊撿來的速成懶人包,而是自己積累出來、真的會在職場上用到的單字,所以並不會因為抄了捷徑而遇上什麼懲罰。
相反的,在你發現你能使用日文溝通後,也會變得更有自信去學習這門語言,在某種層度上建立了一個「激勵自己的學習系統」,這就是人工打造出來的熱情呀!
除此之外,最棒的事情就是在日常工作都沒問題以後(大約是三個月左右),就能把重心轉回技術上面,找回自己往前進的步調,而日文的進步也因為日常的累積一點一滴慢慢往前進,對我來說日文學習就是軟體工作的一部分(註:這個部分,就叫做「溝通」),而不是把自己當成半個學生半個工程師。
這,就是東京工程師的忍道。
(只是很想隨便的亂結尾XD)
東京工程師圖鑑誠摯邀請您進行一對一線上諮詢面談!
工程師顧問會為您赴日工作解決疑難雜症,並且提供建議協助您專業的日本職涯規劃及日本工程師工作介紹
誠摯歡迎您 勇敢跨出赴日第一步!
留言